Search


「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!」手足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,自然也是我們最先結怨的「死對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「我再也不要跟你玩了!」手足是我們在世上的第一個玩伴和朋友,自然也是我們最先結怨的「死對頭」。不論我們是三歲或九十三歲,似乎很難擺脫從小吵到大的「宿命」。

 根據美國《真實簡單》雜誌,小朋友吵架的點和大人想的不一樣。我們都以為小孩吵架不外就是在爭寵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。但《社會發展》期刊曾發表過的一項手足吵架的研究,卻發現事實完全相反。

 小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沒有被公平對待

 最能引發學齡手足鬥爭的事就是「被迫分享自己的東西」,如玩具、三輪車等。「為了讓爸媽注意自己」這個原因反而墊底。小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「自己有沒有被平等對待」,而他們對比對象就是手足。因此有沒有「拿到一模一樣大小的蛋糕」、「一樣多的樂高積木」、「有沒有分到爸媽另一隻腿上的寶座」……絕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綠豆小事而已。

 在老二出生以前,老大根本沒想過要計較這些事,但對於老大來說,「家裡多了一個寶寶就好像先生對太太說,我要娶小老婆,從今以後,你們要一起擁有我一樣,」《兒童與青少年手足關係》作者、心理學家麥弗斯基(Avidan Milevsky)生動勾勒出手足間的微妙情結。

2~4歲手足,每10分鐘吵一次架

美國親職教練、作家瑪克罕(Laura Markham)從手足互動的研究發現:年紀愈小的小孩,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衝動或尚未發展同理心時,就愈容易用放大鏡去看他人與自己個性上的差異,而這會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。她舉例3~7歲小孩搶玩具(一方搶走,另一方再搶回來)的頻率,平均一小時會發生3.5次,但2~4歲年段的幼兒發生這類爭吵的頻率更高,平均每10分鐘就發生1次。

 那爸媽該怎麼辦呢?難不成要拿量尺出來分餅乾?美國伊利諾大學研究家庭關係的教授克雷瑪(Laurie Kramer)要爸媽安心,如果父母願意好好跟孩子解釋差異背後的原因,其實孩子是能夠理解「不同的小孩需要不一樣的對待」。譬如,對老大說:「小寶寶還不像你這麼能幹,現階段很多事都沒辦法自己來,需要爸爸比較多的幫忙,這只是暫時的。」或者,妹妹看到姊姊有新衣服,而自己沒有,媽媽可以說:「姊姊也是穿別人給的舊衣服,但這次拿到的舊褲子已經磨破了,媽媽才買新的給她。」

 九歲前吵架不能不管

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開交、大聲尖叫的地步時,爸媽可千萬不要以為「讓他們自己解決就好」。美國賓州大學促進人類發展預防研究中心的教授芬柏格(Mark Feinberg)表示,九歲以下的小孩衝突管理的技巧還不成熟,沒有大人正向的引導,很容易陷入沒有建設性、鬼打牆的爭吵模式:是我的。才不是,是我的。不,那是我的。才不是,那是我的……如果大人不管,小孩也可能會覺得反正沒有解決或不和好也沒關係。因此,孩子年幼時,爸媽還是要積極當調停者,讓孩子都有機會發言把事發經過說一遍,協助他們一起發想解決的辦法,甚至協商輪流退讓。當孩子成功解決爭執時,也不忘鼓勵他們:「你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愈來愈好了!」這過程當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罰站耗時,卻是值得的投資,因為你在訓練孩子學會為自己發聲、自己處理衝突。

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進來協調,可以選擇心情比較平靜、不趕時間時再介入會比較好。但若小孩打起來、有肢體上衝突時,父母無論如何都要介入,芬柏格提醒。

親子天下


Tags:

About author
葉明修老師秉持著終身學習之觀念,特前往國外, 向世界第一催眠教練---馬修‧史維Marshall Sylver、 世界第一談判大師---羅傑‧道森 Roger Dawson及 世界第一右腦開發大師---七 田真博士學習,並取得合法授證講師資格。 現常年被邀約前往,企業界,國中,國小,幼稚園等地方演說, 致力推廣每個孩子都能夠,快樂學習自信成長, 並勉勵每個父母親與自己的寶貝,都能用正面積極的態度, 及擁有一顆愛與感恩心來迎接每一天。 如果你有任何的問題都歡迎發問留言, 包括小孩學習、各地演講的時間資訊、教育方式, 專業協助判斷,建議改善的方法, 老師會盡快的回覆您與您連絡。
心是一把鑰匙 學習用愛與感恩的心面對一切 家庭會更和諧 人際關係變好 最重要的是 小寶貝們會愈來愈棒 改變從現在開始 大家都是最棒的 加油! 趕快加入我們的Line@ 一起學習、一起改變
View all posts